1、臨床上部分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水平低,處于小三陽的狀態(tài),機體轉氨酶水平不高。有些患者問我,抗病毒治療并不能絕對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生,有一小部分患者在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發(fā)生了肝硬化和肝癌。那么,這部分發(fā)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是否說明抗病毒治療的價值有限?
張志僑主治醫(yī)師解答:
就目前而言,抗病毒治療可以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病率,但不能夠絕對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生。
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長期價值在于兩個方面:一、抗病毒治療能夠降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風險,也就是說,即使正規(guī)的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中,仍然有一小部分會出現肝硬化和肝癌,但是其發(fā)病率明顯降低未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二、能夠延緩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發(fā)生或者疾病進一步發(fā)展。香港、日本都有文章報道,在已經發(fā)生肝硬化的患者中,正規(guī)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其肝癌發(fā)病率、肝臟相關事件發(fā)生率、肝臟相關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明顯低于未抗病毒治療的患者。
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病機制是非常復雜的,除了乙肝以外,糖尿病、脂肪肝、酒精、遺傳背景等多種因素都對其有影響。臨床上部分患者的抗病毒治療效果很好,但仍然發(fā)生的肝硬化和肝癌,或許可能和這些因素有一定的關系。積極的抗病毒治療,可以減少乙肝本身對肝硬化和肝癌的影響,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fā)生。
2、有患者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肝硬化患者中,小三陽患者比例高于大三陽患者;同樣,在小三陽患者群體中,肝硬化的比例要高于大三陽患者。既然這樣,小三陽患者的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病率是不是更高?我們治療中追求小三陽豈不是很危險?
張志僑主治醫(yī)師解答:
下面讓我們來一一解析患者的疑問:1、在肝硬化的人群中,小三陽的比例高于大三陽,是因為所有的小三陽患者都由大三陽轉換而來。打個比喻,如果大三陽比作中年階段的話,小三陽就像是老年階段,在老年階段,高血壓的發(fā)病率高于中年階段。同樣的道理,小三陽患者年齡和病程都長于大三陽,所以,肝硬化患者中,小三陽患者比例高于大三陽患者,這一點在多個橫斷面的臨床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2、目前有一些臨床研究報道在小三陽患者群體中,肝硬化的比例要高于大三陽患者。但由于臨床上小三陽分為兩種:一種是乙肝病毒陰性的“真小三陽”,這部分患者屬于攜帶者,臨床無明顯癥狀,很少來醫(yī)院就診;另一種是乙肝病毒陽性的“假小三陽”,這部分患者是由于體內病毒變異,無法產生HbeAg,這部分患者肝炎活動期間可有轉氨酶升高,因而可能會來醫(yī)院檢查和治療。因而臨床研究中實際上研究的是“假小三陽”乙肝患者,而缺少“真小三陽”乙肝患者的研究數據資料,也就是說,其研究結論可能出現誤差,所以,目前還沒有特別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來證實“全部”小三陽患者群體中,肝硬化的比例要高于大三陽患者。3、橫斷面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肝硬化患者中,小三陽患者比例高于大三陽患者,只能夠說明肝硬化和小三陽具有相關關系,但不能夠說明小三陽的肝癌發(fā)病率高于大三陽患者。因為橫斷面的臨床研究設計不能夠得出兩個因素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同時,如果要研究小三陽患者的肝癌發(fā)病率是否高于大三陽患者,首先需要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設計方式進行研究。并且要在研究設計中剔除已經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因此,目前的橫斷面研究設計都不能夠說明小三陽的肝癌發(fā)病率高于大三陽患者。4、臺灣有一項臨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設計方式進行,通過對大樣本量的人群研究長期追蹤隨訪,結果發(fā)現大三陽患者的肝癌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小三陽患者。也就是說,大三陽患者的肝癌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小三陽患者。5、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大三陽患者經過治療后轉換為小三陽的情況,和一開始就是小三陽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大三陽轉換為小三陽患者,其肝硬化、肝癌發(fā)病率明顯低于未轉換為小三陽的患者,所以,在臨床上大三陽轉為小三陽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指標。